发布时间:2025-03-25 06:00:09 来源:ballbet贝博bb艾弗森 阅读次数:次
“恭城油茶”是恭城瑶胞的一种传统食品,据史料记载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恭城,家家户户都有打油茶待客的习俗,其制法独特,特色在于㊣独特的“打”制工艺,与“沏”“泡”“煮”“煎”出的茶味大相径庭。以大叶绿茶为主料的恭城油茶,选用清明□□□□、谷雨时节采摘的茶叶,配上生姜□□□、大蒜□□、花生□□□、芝麻□□□□、葱花等原㊣料,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制作工具主要有油茶锅□□□□、油茶槌□□、油茶滤网等。
冬日的恭城瑶寨,宛如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清晨,薄雾轻笼,远处的山峦若隐若现,寨子里炊烟袅袅升起,行走在古街巷中,便能听到楼里传出一阵阵富有节奏的“咚咚咚”的捶打声——这是瑶族人民打油茶的声音。
恭城瑶族自治县是油茶的发源地之一,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油茶。恭城油茶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在瑶族地区享有盛誉。它不仅是瑶族人民的日常饮品,更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等重要场合的必备之物。
“一杯苦,二杯涩,三杯四杯好油茶。恭城油茶喷喷香,一天回来喝三碗,又有茶叶又有姜……”身穿传统瑶族服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瑶族油茶习俗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周黎维一边手拿木槌在铁锅里捶打茶叶,一边哼唱当地的油茶歌,周围的空气中溢满茶香。
他告诉记者,恭城人的一天就是从油茶开始的,有的家庭甚至三餐都离不开油茶。瑶乡人打油茶一般连做4锅,因为第三□□□、四锅的茶水浓醇好喝。
相关史料记载,恭城自隋朝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建县以来,便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初名为“茶城”。境内群山环㊣抱,野生茶树众多,自隋唐时期起便是茶叶种植和贸易的繁荣之地。随着茶文化的兴起和瑶民的迁入,恭城油茶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宋朝,人们将茶宴推向了繁荣,饮茶成为时尚。受此影响,恭城油茶的工艺得到不断丰富和提炼,逐渐形成独具一格的油茶文化。
进入明清时期,瑶民为了提升煮茶效率金骏眉属于全发酵茶吗,创新地㊣将茶叶与姜配以油盐进行炒煮,并用锅铲或木槌轻“打”茶叶和姜,从而发明了独具特色的“打油茶”工艺。这一工艺不仅提升了油茶的口感,更赋予了它提㊣神醒脑□□、消食健胃□□□□、祛湿避瘴的神奇功效。
周黎㊣维介绍,油茶由古代的药引□□□、粥茶□□、煎茶□□□、煮茶衍变而来,油茶的烹制称为“打油茶”,捶打是油茶的灵魂。制作恭城油茶的过程颇为讲究。选用清明和谷雨两个时节采摘的茶叶,先用少许开水浸泡5至10分钟,以减少烟火味及苦涩味,然后在茶锅内放少许猪油烧热,放入姜□□、蒜及泡好的茶叶稍炒,随即将其捶融,捶好后加水烧开熬至出味,放入精盐调味,用油茶滤网把茶水滤入碗中,撒入葱花□□□、香菜末,随配用小碟装好的米花□□、脆果(类似油炸的面疙瘩)□□、酥花生□□□□、炒米□□、炒黄豆□□□□、排馓上桌即成。
关于恭城油茶的传说层出不穷,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乾隆皇帝与恭城油茶的渊源。据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因品尝了众多山珍海味而感到厌腻。此时,一位恭城籍的御✅厨巧妙地献上了一碗恭✅城油茶。乾隆品尝后,顿时感到口舌生津□□□□、胃口大开,连声赞叹“爽□□、爽□□□□、爽”,并赐名“爽神汤”。虽然这一传说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恭城油茶的特有魅力却不容置疑。
“‘瑶族油茶习俗’主要分布在南岭走廊的瑶族聚居区,以恭城瑶族自治县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油茶是瑶族人民在长期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相处中形成的独特饮食习俗,并随着当地庙会的开展而传播开来。”周黎维说,在传承过程中,“打油茶”成为瑶族特㊣有的习俗和文化,同村寨的人们围坐在火塘边,边打油茶边聊家常,融洽了邻里✅关系,扩大了人际圈。在民族交㊣往过程中,油茶习俗逐渐传入壮族□□□、汉族等人群,成为多民族共享的习俗。如今,不仅在恭城,打油茶的习俗在桂林的其他地方如资源□□□、平乐□□、龙胜□□□、灌阳等地也广为流传茶✅饮料工艺制作。
“瑶乡人喝油茶不分时节,不分早晚。”周黎维称,在恭城,油茶不仅是当地居民日常不可或缺的饮品,更是待客之道的重要体现。瑶乡人以油茶敬客为一种礼节,客人到来,随时煮好奉客。“加入生姜□□□□、香菇和红糖的甜油茶,更是我们在春节期间接待宾客的最隆重礼节。”
周黎维表示,为了规范恭城油茶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推动下,2017年,自治区出台了两项地方标准——《恭城油茶制作技术要求》《恭城油茶服务质量规范》,恭城油茶制作至此有了标准。
一碗油茶,不仅盛满了瑶乡人绵延不尽的㊣乡愁,还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放眼当下,恭城油茶正通过各种创新和推广方式,试图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蛇年春节,大年初一下午,东西巷刚㊣刚开业的“三姐有戏”体验馆里,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好声。舞台上,演员们将恭城人民采茶内容融入剧目之中,倾情演绎。其间,周黎维上台介绍油茶历史,并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一边欣赏戏剧,一边品着油茶,好不惬意。
“将恭城油茶与刘三姐戏剧相结合,是广西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一次创新尝试。”在“三姐有戏”的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戏剧的形式,将油茶的文化内涵传递给更多的观众,可提升油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也为刘三姐戏剧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形式。“这一结合,不仅促进了瑶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一家名为瑶古妹的油茶店里,前来购买油茶奶茶的顾客络绎不绝,场面相当火爆。“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卖㊣出近千杯。”桂林品华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颖华表示,该店于2024年5月推出新品油茶奶茶,是桂林首家将恭城油茶与奶茶相结合的饮品店。这种创✅新不仅让本地居民对油茶有了全新的认识,也吸引了众多外地游客和年轻人的目光。
高朋满座的戏剧油茶体验馆和“卖断货”的油茶奶茶映射出了一碗油茶背后具有浓浓烟火气的文化味。那么,走进油茶生产车间,我们看到的是新技术力量为非遗美食插上了工业化的“翅膀”。
在位于恭城燕新路工业园的桂林新欧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经过灌装□□□□、高温灭菌□□□、检测等✅多道工序后,一个个沉甸甸的“小金碗”(预包装恭城油茶)制作完成。
2024年7月,该公司新上线的袋装油茶也正式投入运行。“我们车间每天能生产2吨的油茶膏,截至目前,今年销售罐装油茶10万罐,销售额达150万元,袋装油茶1万袋,销售额13万元。”该公司经理杨丽萍介绍,如今在恭城,油茶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它的形式也由原来单一的油茶,衍生出油茶膏□□□、油茶粉等,以创新□□□、便捷的方式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恭城油茶产业协会会长宁少可表示,近年来,恭城相继注册成立了福龙康□□、瑶之味□□、集萃速㊣溶油茶□□□□、恭城油茶饮料等浓缩油茶企业,不断加大对浓缩油茶□□、袋装油茶和油茶伴手礼等油茶系列产品的研发力度。“恭城油茶正逐步走上规模化□□、全产业链发展道路。”
如今,中老年人喜爱的五指毛桃油茶□□、受年轻人青睐的油茶奶茶□□□、有保健概念的灵芝油茶……万物皆可油茶,也让传统的油茶展现出“青春态”,使油茶产业发展有了更多想象力。
2021年,恭城“瑶族油茶习俗”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9月,恭城油茶入选了由商务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主办的“千帆出海”行动计划中的“中国好礼产业促进计划年度推荐产品”,正式成为“国礼”;同年11月,“瑶族油茶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23年底,恭城油茶进入第一批“桂林经典”名录。
据悉,从2011年以来,恭城每年都要举办油茶文化节。经过10多年来的努力,油茶文化节已成为桂林市知名节庆品牌。
事实上,不管是享誉古今的“爽神汤”,还是作为文化交流□□□□、影响力和产业价值与日俱增的“中国咖啡”,恭城油茶正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恭城油茶原辅料种植面积24万亩,其中茶叶1.12万亩,产量超15万吨。全县现有6家工厂化生产油茶的加工企业及200多家辅料加工作坊。此外,据桂林油茶美食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市各地现有1800多家以经营油茶为主的门店,年营业收入约为40亿元。
对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恭城瑶族自治县县长杨征山也信心十足。他表示,接下来,该县将通过编制一个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个产业园区□□、制定一批扶持政策□□□、引进一✅批油茶加工企业□□、打造一批油茶标准门店□□□□、制定一套产业发展标准的“六个一”工作方案,全面推动恭城油茶产业发展。
为此,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专班,专班下设油茶产业发展办公室,纳入油茶产业集团□□、恭城油茶协会人员,并成立了恭城油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实现政府与民间力量无缝对接,形成“政府引导扶持□□、企业主攻产业□□、协会规范行业”的联动机制,恭城油茶产业发展在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得㊣到了坚实保障。
此外,记者从该县相关部门了解到,至2026年,恭城全县计划种植茶叶面积超过1.5万亩,培育发展油茶产业链加工企业成为规模企业10家以上,授牌恭城油茶制作标准门店超过100家,举办恭城油茶㊣宣传推介会10次以上,把“恭城油茶”打造成为全国著名商标,力争实现恭城油茶全产业链生产产值及销售收入超100亿元。
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园项目在当地火热推进。一期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研发□□□、生产□□□□、检测□□、展示□□□、电商□□□□、物流□□、文旅等功能为一体的油茶产业园区,成为游客旅游网红打卡地□□□、县域经济发展支撑点和打造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大亮点。
“走出恭城□□□、走出广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所有恭城✅人民的愿景。如今,恭城油茶这一蕴含着独特民族与历史文✅化基因的非遗美食,正在走出大山,香飘世界。